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有些人还活着,但他们已经经历了社会死亡。
在豆瓣,超过20万人在观看
“社会性死亡”
豆瓣群体有很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只要你进入社会死亡群体,没有人会不笑就出来。
据该组织的领导人说,社会死亡一词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解释。
社会性是在别人、大众和陌生人面前(而不是在父母、对象和朋友面前)。
死亡,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当众出丑,比如在工作群里做奇怪的表情包;在安静的班级放一系列的屁;游了半个小时,发现口罩没摘下来.
这些只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小插曲,让人觉得尴尬。在其他情况下,情节的曲折和离奇的巧合堪比电视剧,比如:
几个月前,一个房东和一个朋友在烧烤店吃饭,另外两张桌子的几个人发生了冲突。在打斗过程中,她不小心被菜单的一角弄伤了。
关键是楼主当时口腔溃疡大,正好被菜单砸到了。当她张开嘴时,血和肉混合在一起,从她嘴里吐出来。当时,其他人都很害怕。
更尴尬的是,我朋友看到这一幕,抱住她哭了:“别死.她快死了.过来过来……”
这个故事里,不仅仅是当事人不好意思用脚趾头去抓地,还有她演太多戏的朋友和几个打架的大兄弟。
凭借她生动的描述和极其贴切的表情包,到目前为止,这篇帖子已经获得了2923个赞和数百条“哈哈哈哈”的评论。
可以说,社死群不仅是你讲述故事的基地,也是无数人可以找到幸福的角落。
该团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仅半年多时间就突破20万人,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在自嘲和相互调侃中,这些尴尬的经历成为可以带来欢乐的社交货币。经历越是尴尬、可耻、搞笑,讨论的热度就越高。分享者的尴尬逐渐消解,但群体认同感和社会满足感逐渐增强。
“我希望你死在社会上。”
“社会性死亡”这个词能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带来恶意。
最典型的就是清华:修女的一句话“让你先死在我的朋友圈社身上。”
前段时间,清华美术学院的一个女生在食堂吃饭,感觉屁股被摸了一下。她刚看到一个男生站在她身后,就觉得他一定是摸她屁股的凶手。
虽然男孩当场否认,但女孩在掌握确凿证据前,将男孩的姓名、系、学号等个人信息发布在朋友圈,试图通过曝光男孩的个人信息,让男孩付出代价,让他在社交中死去。
反转也来得很快,学校监控录像显示男生没有摸她的屁股。
清华学姐想要社死,但她不想被攻击。她自己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她个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更大的社死
在新的社会死亡概念下,有一个过时的问题:网络暴力。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在遭遇不公之后,诉诸网络已经成为许多人维权的一种方式。在网上曝光一个人的不好的事情和真实的个人信息,会彻底粉碎他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象。
这种法律渠道之外的非正式制裁更为便捷有效,但也容易“误伤”。
“误伤”已经够可怕了,但让人后背冒汗的是“人在取快递,祸从天降”。
今年7月,吴女士在小区门口菜鸟站接快递时被隔壁便利店老板拍到,并制作了一张假微信截图,从而编造了一个“富婆出轨快递小哥”的狗血故事。
正是这种恶意的把戏,在吴女士的生活中造成了巨大的蝴蝶效应。随着事情的不断发酵,吴女士的邻居、朋友和同事都在谈论她,而吴女士则失去了工作,被多次拒绝找工作,并患上了抑郁症。
当社会性死亡作用于现实时,很容易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自嘲可以,但净曝光不行
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对社会死亡的娱乐化解读,还是以其为代表的网络暴力现象,都将私人事务纳入了公共领域。
就像前一篇文章对社会性死亡一词的注释一样,尴尬的事情必须发生在别人、公众和不熟悉的人面前,才能被视为社会性死亡。
在自己的房间放屁并不尴尬,但是全班同学听到的时候在课堂上放屁才尴尬。
清华的大姐事件和吴女士的造谣事件也把私事放到了互联网的公共领域。
要知道,当你遇到一只咸猪手,发现有人出轨的时候,我们先不说是真是假。大家都知道这是私事。然而,为了声张的“正义”和哗众取宠,他们迫不及待地用大喇叭宣传它。
当然也有愿意播个人新闻的人,也有愿意听八卦的吃瓜人。只有相互配合,社会死亡的杀伤力才能最大化。
过去,邻居半夜吵架,有些人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来听墙。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还在内心判断是非,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批评他人。
在互联网时代,指责更加情绪化,更加大胆。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的那样,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被误导,从而失去辨别真伪的能力,变得情绪化和非理性。
在没有任何证据,不知道真相的情况下,人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正义感”,急于对当事人进行审判,判处他们社会死刑。这能叫正义吗?
最可怕的是,下一个成为社死的人可能是你。一张照片和一段聊天记录足以为任何人编造一个离奇的故事。
当时人们一看到社会性死亡这个词,就不再去想搞笑的事情和笑话,而是被深深的恐惧和阴影所笼罩。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社会性死亡是否被过度滥用。所谓的正义是不是被滥用的太多了?网络中的语音通道是否被滥用过多?人的隐私是不是被滥用的太多了?
身处网络空间,我们需要一个理性、阳光的“数字存在”,不希望看到更多悲剧性的“社会死亡”。
作者:周文君
文章来源:互联网前沿(ID: netqianyan),原创链接:/s/wK13_XUGQDU9t8KrXF7HpA